关羽麦城失守,最终被俘身亡,这一历史瞬间无疑令人感到悲痛。实际上,在麦城之战中,关羽并非毫无逃脱希望。他之所以陷入绝境,最终落入东吴之手,正是源于连续三次重大决策失误。倘若这些错误能够避免,即便是再强悍的敌手,关羽也未必会被生擒。
回顾关羽败走麦城的全过程,需先了解事件发展脉络。自从刘备攻下汉中,自称汉中王后,其地位在诸侯之中直逼曹操,并引起强烈的不满。曹操因此决定联络孙权,一同对付刘备所据的荆州,他希望通过牵制刘备兵力,伺机收复汉中,以扭转之前的失利。刘备察觉曹操意图,却并未被其调动,反而让关羽率军北伐樊城,欲以军事压力威慑吴、魏两方,不给他们联手的机会。
此时的刘备,因连战得手,显得颇为自信。蜀汉的旺盛势头令孙权感到压力原本弱小同盟的蜀汉,如今已成东吴的潜在障碍。刘备未能主动安抚盟友,反而强硬出兵,大有耀武扬威之势,这无疑加剧了孙权的疑虑。在刘备疏于外交、武力过于冒进的背景下,孙权选择与曹操结盟,合力打压刘备。
就在关羽专注樊城前线与曹军激战时,吴军在后方突然发起袭击。吕蒙、陆逊联手,出奇不意地突破荆州防线。关羽所部大败,只得退守麦城,最终被吴军包围,遭到俘虏并被处决。
从表象上关羽的失败似乎多受战略影响,回到具体指挥层面,他自身在战术选择上也存在严重问题。关羽在败退荆州之时,吴军尚未完全织就包围圈,他完全有可能突围入益州。若能成功撤回,只待兵力补充,再度争夺荆州,并非没有胜算。
但形势危急时刻,关羽却错误地选择死守麦城,希望坚守待援。麦城地势狭小,物资有限,久守难以为继。本该抓住机会突围,他却错失良机,最终只能被动应对越来越严密的攻势。
在突围计划中,关羽又一次判断失误。当时,谋士王甫劝其避开小路,改走大路,因为小路极可能有吴军埋伏。关羽却自恃勇武,执意选择小路。他坚信自己的实力足以破敌,未采纳周全建议,结果陷入重围,进退维谷,被敌军俘获。
即使前两次失策,他依旧有机会,但是关羽在紧要关头竟将麾下猛将周仓留下,未与之同行突围。周仓以勇力著称,曾与赵云激斗而毫发无损,擅长扛刀追马,是关羽最为得力的助手。若带上周仓共同冲杀,吴军未必拦得住。凭借周仓的体力与忠诚,甚至有可能徒步协助关羽脱战,转危为安。
综观麦城之败,关羽的这三次错误决策直接葬送了自身生机:不及时突围,却选择固守;拒绝行军智囊的建议,执迷独断;更在最危机关头弃用勇将,未能发挥队伍最大潜力。如果稍有不同,麦城一战的结局或许不会如此凄惨。即使面对吕蒙陆逊这样智勇兼备的敌人,如果判定得当,关羽也不是一定会败走麦城,惨遭擒杀。
(三国演义相关记载为主要参考依据。)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