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,一封普普通通的信,夹着一张一万两千英镑的汇票,悄悄地递进了中国银行。
一万两千英镑。在那个年代,这是什么概念?
这么说吧,当时英国伦敦一套不错的房子,也就四千英镑。这笔钱,能直接在伦敦买下整整三套房产。换算成人民币,更是天文数字,那时候周总理的月薪,不过四百块。这笔钱,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不吃不喝干上几百年的工资。
可谁能想到,这笔巨款的主人,竟然是一对连名字都不想留的普通夫妻?他们只在信里说,这是多年积蓄,自愿献给国家,希望能对建设有点用处。
这封信,很快就到了周总理的案头。总理看完,眉头紧锁,当即批示:这钱,不能收!个人财产,我们不能要。必须找到他们,把钱退回去!
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“退款拉锯战”,就这么开始了。而故事的主角,那对神秘的夫妻,早已隐入人海,过上了最平凡的日子。
男的叫刘本堃,女的叫刘道蕊。等等,刘道蕊?听着像中国名字,但她,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姑娘,原名叫多琳·希尔(Doreen Hill)。
一个英国姑娘,为什么要放弃国籍,跟着丈夫回到一个当时物质条件还很匮乏的中国?又为什么,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家,相当于三套伦敦房产的巨款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捐出去?
这事儿,还得从1949年的伦敦说起。
那时候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。远在伦敦的中国银行分行,却暗流涌动。当时的分行经理,是国民党派来的,眼看大势已去,他想干嘛?他想把银行里所有的外汇资产,全部卷走,转到台湾去!
这要是让他得逞了,新中国初期的金融可就真要“开天窗”了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银行里一个叫刘本堃的年轻人站了出来。他和另外四个同事,秘密组建了一个“五人起义小组”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这简直就是一场金融界的“潜伏”。他们冒着被解雇甚至更大的风险,利用职务之便,修改了银行的提款规则,规定大额款项必须五人中至少一人签字才能动用,死死地把国家的钱袋子给护住了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刘本堃他们赢了。国家的资产,一分没少。他也因为这次出色的表现,被提拔为伦敦分行的襄理。
事业有成,家庭美满。他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认识了来自纽卡斯尔的英国姑娘多琳,两人一见钟情。多琳不仅爱上了这个沉稳的中国男人,更迷上了他背后的那个古老又崭新的国家。她开始疯狂学习中文,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——刘道蕊。
在英国,他们有房有车,有体面的工作,生活安逸得就像泰晤士河水,平静而优雅。可刘本堃的心,却一天比一天焦灼。他每天读着来自祖国的消息,那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觉得,自己应该回去。
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,没想到,刘道蕊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她说:“我嫁给你,也嫁给了你的国家。我跟你走。”为了这个决定,她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,成了一名中国公民。
他们卖掉了在伦敦的公寓,拿到了一万两千英镑。这笔钱,是他们半辈子的心血,是他们当时全部的家当。
回到北京,夫妻俩被安排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。没有任何特殊待遇,刘本堃是普通职员,英语流利的刘道蕊,也只是在进口部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。他们住进了普通的胡同里,生活一下子从伦敦的洋房,变成了北京的四合院。
那笔巨款,他们一直没动。夫妻俩商量,这钱放在手里,心里不踏实。国家现在这么困难,我们留着它干什么?不如,捐了。
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一幕。他们选择了匿名,没想过要任何回报,更没想过,这笔钱会惊动周总理。
总理的指示下来了,银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终于找到了刘本堃夫妇。可当工作人员要把钱退还时,他们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。刘本堃说:“我们是中国人,为国家做点事是应该的。”刘道蕊也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:“挣钱,不是我们来中国的原因。”
钱,退不回去。这一拖,就是十几年。
周围的同事和邻居,谁也不知道这对夫妻曾经是“巨富”。他们只看到,刘道蕊一个英国人,竟然和北京的老太太们一样,穿着最普通的布鞋,中午常常啃着窝窝头当午饭。家里的沙发,破了洞,就用布补上,继续用。
直到1979年,这笔“无主”的巨款才终于有了归宿。在刘本堃夫妇的再三坚持下,中国银行用这笔钱的利息,设立了“刘本堃优秀青年奖”,专门用来奖励那些业务出色的年轻人。
一个隐藏了多年的秘密,才终于被部分人知晓。
可他们自己,却从未提及。刘本堃直到60岁才得偿所愿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刘道蕊更是等到1985年,在递交了无数次申请后,才终于成为一名党员。拿到批复那天,她激动得像个孩子,却对采访的记者说:“我还不够格,我还要继续努力。”
这种谦卑,让人动容,也让人迷惑。为什么已经付出了这么多,还觉得自己“不够格”?
或许,在他们的世界里,奉献不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种信仰。就像刘道蕊后来回忆的,她从不后悔来到中国,她说:“我的一生,都和中国联系在一起,我感到非常骄傲。”
刘本堃于1993年去世,刘道蕊则在2003年也追随丈夫而去。他们没有留下万贯家财,却留下了一笔谁也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。
如今,中国银行的“刘本堃优秀青年奖”仍在颁发,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,或许并不知道这对老夫妇当年到底做出了怎样的选择。
他们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,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。把在伦敦能买三套房的钱,换成了一张薄薄的汇票,寄给了他们深爱的国家,然后转身,继续啃着窝窝头,过着最普通的日子。
这,或许就是那个时代,最滚烫、也最纯粹的赤子之心。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