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就山东来说,小清河是一条很重要的河流,除航运、灌溉、排涝以外,还可以供给下游沿河各县居民的饮水,的确是利多而害少。这固然是自然形势所形成,但历代劳动人民治理的功绩更是不可泯没的。按现在的地理条件来看,济南以东,淄河以西,必须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以宣泄泰鲁两山脉以北、黄河以南的泉水和沥水,方可以免除这个广大平原的灾害。因此,小清河的形成是完全必要的。考诸以往,黄河多次夺大清河故道,其中最长久者二次(一在金昌明五年,一在清咸丰五年)。黄河如在济南、济阳之间右岸溃决,则小清河流域必然有所淤垫,以致宣泄不畅而需要疏浚。所以小清河和鲁北其他河流一样,受黄河的影响很大,历代也进行了一些治理。周秦以前无可考证,从汉朝到清朝,记载着和小清河有关的资料的书籍颇多,其著者有汉朝桑钦所著的《水经》,后魏郦道元所著的《水经注》,元朝于钦所著的《齐乘》,清朝胡渭所著的《禹贡锥指》,以及《山东通志》等书。兹参考古籍所载,对小清河的历史略作叙述。叙述的意图是为了说明小清河名称的起源,河道的沿革和历代治理的情况。现在从事水利工程者都忙于勘测设计及施工等,无暇浏览古书,且资料散载各书亦不便于阅览,故择要述之,以节省愿作考证者的时间。至于遗漏及错误之处,则有待于阅者的补充和订正。
据自汉朝至隋朝的书籍所载,鲁北的主要河流有三,济水最南,漯水居中,黄河最北,并无以“清”称者。战国策所载,燕王对苏代说:“齐有清济、浊河,可以为固”,只以清浊二字分别形容济黄二水,并非用作专名。至唐朝杜佑才说:“东平、济南、淄川、北海(济南是汉朝郡名,其他都是唐朝郡名)界中,有水流入海中,谓之清河”,则清河之名当自唐朝开始。这本是济水故道,为什么不称济水而称清河?原因是:东汉以后,黄河改道从河南省滑县东北流,经过河北山东两省入海。济水在河南境内已经注入黄河,同归于海,这样河南境内已无济水;而山东境内的菏泽、汶水等,仍循济水故道汇流入海,故唐人改称清河以别于古之济水。到了宋朝,又有南北清河的名称。宋朝熙宁十年(1077年),黄在澶州(濮阳)决口,徙而南流,又东流汇于梁山泊后分为二派,一派合南清河入淮,一派合北清河入海。南清河即古泗水,而北清河虽然自东阿至历城一段仍为济水故道,但自历城折而东北流,所经济阳、齐东、青城(皆旧县名)诸县,都是古漯水所行,至于蒲台以北乃故黄河所经。宋朝南渡以后,清河又有大小之分,这是从伪齐刘豫时期(1130—1137年)导泺水东行开始的。胡渭说:“清河(北清河下同)所行原来是济水故道,不知何时从历城东北决口,北流入济阳县境和漯水相合,而清河之名就掩盖了漯水。由于地势是南高北低,故济阳之流日盛,则章邱之流日微;刘豫时期乃筑堰于泺水旧入济处,拥水东流以益章邱之流。”按刘豫时期所筑之堰名下泺堰,其作用是使泺水分流。堰以南称小清河,北清河乃改称大清河。这样大小二清河的名称就确定了。到了咸丰五年(1855年),黄河夺大清河故道入海,嗣后泺水就根本不能入黄,泺水之名遂废,而大清河仅存戴村坝至东平湖一段,于是小清河之名遂独着于山东。
济南诸泉之水都流入小清河,但以趵突泉为最大,故可以说小清河发源于趵突泉。济南多泉的原因,是由于济南以南诸山是水成岩,且地势是南高北低,故地下水流的方向为自南而北;流至济南以北为不透水的花岗岩所阻,不得在地下继续畅流,一遇可能之处,即涌出为泉。清朝末年,在睦里庄建有水闸一座,玉符河盛涨时则关闸门,使水北流入于黄河;水小时则开闸门,使水东流入于小清河,至五柳闸与趵突泉水相会。这样,就又为小清河开辟了一个来源,但流量甚微,只能当作补充水量看待。
现在小清河所经,自睦里庄以东,为历城、章邱、齐东、邹平、长山、桓台、高苑、博兴、广饶等县(为了易于和古书所载作比较,故仍用旧县名,下同),都是古济水所行。清朝之言地理者,如胡渭、阎若璩等,均有明确之考证。兹引用水经及郦注记载以说明之,并考证其支流:
济水又东北流,右岸会玉水(即玉符河)。(水经)郦注说:玉水发源于太山朗公谷,谷旧名琨瑞谿,故亦称琨瑞水;西北流经玉符山,故又称玉水;又西北流经祝阿县故城(在长清县东北)东,野井亭西,俗称此水为祝阿涧水,北流入于济水。(水经注卷八,下同)按今之玉符河在仲宫镇以上收纳锦绣、锦阳、锦云三川之水,西北流,至北店子入黄河。
济水又东北流,泺水注入。(水经)郦注说: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,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(即趵突泉)。因为泉源处有舜妃娥英庙,故又称泺水为娥姜水。泺水之东为大明湖,北流注于济水。入济之口,名曰泺口。
济水又北流,经华不注山(即华山)。(水经)郦注说:华不注山下有华泉,北流二十里,注于济水。按现华山下已无泉,当系地面淤高,故泉不得出。
以上所说的济水,其故道是现在黄河从北店子到盖家沟一段,以下乃与现在小清河所经在同一地区。
济水又东北流,经台县北。(水经)郦注说:巨合水发源于鸡山,西北流经巨合故城(在历城县东)西;又西北流,至平陵城(即今平陵城)会武原水,武原水发源于谭城(在历城县东南七十里)南的平泽;又西北流经台县故城(在历城县东北三十里)南;又西北流,白野泉注之,白野泉水发源于台城西南的白野泉;又北流注于济水。按现在巨野河在鸭旺口入小清河,巨野河是巨合水与白野泉水会流后的名称。又按巨合水发源于章邱县西南长城岭拔槊泉,北流至历城境内入小清河,则长城岭与鸡山,当系一座山古今名称不同。
济水又东北流,过菅县南。(水经)郦注说:济水流经菅县故城(在章邱城西北二十里)之南,纳百脉水(亦名淯河,即绣江河)。百脉水出土鼓故城之西,源方百步,百泉俱出(即今明水以东的诸泉),故名百脉水。百脉水西北流,入于济水。百脉水之东又有杨渚水,经于陵故城西南,西北流经土鼓故城之东;又西北流经章邱县城东;又北流,注于济水。按齐乘上说:章邱县城东七里有杨渚水,亦名獭河(今名漯河,不是前面所说的漯水),獭河出长白山之王村峪,经章邱东北,入于小清河。又按其故城在今章邱县西北二十里的菅县,隋朝改为临济县;唐朝李吉甫所注的元和郡县志上说:临济县的济水在县南二十里,章邱县的济水在县西七十里。则这一段小清河远在济水故道之北。又按汉朝的土鼓县属济南郡,与梁邹(今邹平县)、菅县相邻,在今章邱、邹平二县之间,其故城不知所在。又按于陵故城在长山县西南二十里;长白山在于陵故城西三里,相传即战国时陈仲子所隐处。又按小清河有新旧之分:新者在北,即现在之小清河;旧者在南,其上源是獭河,故当时亦称獭河为小清河。獭河出章邱县东南野狐岭,东北流经邹平、桓台会淄河,由广饶之淄河口入海。又一说谓獭河出章邱会仙山。以上述獭河之来源共有三说,是一山三名,或实有三源,待考。
济水又东流,过梁邹县之北。(水经)郦注说:沈水(即孝妇河)南出长城中,北流至般阳县(因在般水之阳故名,即淄川县)故城西南与般水会。泷水即古时的袁水。泷水又西北流,经梁邹县故城南,又曲折北流经其城西,复北流注入济水。梁邹县之东北又有时水(乌河),西北流注入济水。按孝妇河源出淄博市凤凰山,北流经淄川、长山、邹平,至桓台县东北注入麻大湖;但古时的泷水是直流入济水。又按乌河亦名耏水,又称乌龙河,源出临淄县西南矮村铺,西流入桓台县,又北流入麻大湖,但古时的水是直接流入济水。
济水又东北流,过临济县南。(水经)郦注说:临济县是周朝齐国的狄邑,后汉永初二年(108年)改名临济。按汉朝临济县故城在高苑县西北,和前面所说的隋朝临济县故城不是一个地方,但据水经所载,俱在济水以北。十六国时,青州人晏谟所著的《齐记》上说:临济县有南北二城,以济水相隔。与水经及元和志所载不符,不知孰是。
济水又东北流,汇为渊渚,谓之平州。(水经)按今之麻大湖即古时济水所汇成的平州。
济水又东北流,过利县西。(水经)按今博兴县东四十里,有利城镇,即其遗迹。
济水又东北流。经乐安故城南。(水经)郦注说:济水东北流至甲下邑南,又东流经琅槐县故城之北,山海经上所说济水……入齐经琅槐东北,就是这个地方。按今广饶县东北一百一十里,有琅槐故城。又按乐安县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北,隋朝改乐安为博昌。元和志说:济水在博昌县之北,去县城百步。则隋唐时博昌故城紧靠济水。甲下邑系今何地待考。
济水又东北流入海。(水经)郦注说:郭璞谓济水至乐安、博昌入海。按乐安本来是汉朝的广饶、钜定二县地,其故城都在今广饶县城东北。后汉将琅槐县并入博昌,故杜预、郭璞都说济水至博昌入渤海。
据以上所述,可以证明今之小清河所经地区即古济水所行,且主要支流亦完全相同。这个地区乃是黄河泛滥所及,千百年来不知被淤垫了若干次,单就金明昌五年以后而言,小清河即屡浚屡塞。试看现在的小清河,在许多河段中可以看出是人工所挑挖,而非天然河流。证以黄河之变迁,亦可断定济水故道之被淤塞在所难免。在历史所载黄河的六大变迁中,有三次是距离小清河很近:第二次变迁在王莽始建国三年(公元11年),黄河决于魏郡(今河南临漳县),决口后之河道在今山东境内黄河之北,而下游则靠近今之黄河,共历一千零三十七年。第四次变迁在金明昌五年(1194年),黄河决于阳武(河南阳武县),决口后之河道在山东境内者即今之黄河河道,共历三百年。第六次变迁在清咸丰五年,即现在的黄河河道,迄今已一百二十四年。这三次变迁共计有一千四百一十一年。变迁期间之淤垫固不待言,而每次在右岸决口也可以使济水故道或小清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淤塞。古之济水是否曾经疏浚,已不可考。而自从有了小清河以后,治理之功实历代都有。今据山东通志记载,择要述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