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传统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,或正面临终结?宝马、奔驰、奥迪与保时捷的光环,在燃油车时代几乎与"豪华"同义。但时移世易,一场由电动化与智能化引爆的市场剧变,让这些昔日的标杆正陷入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。
外资豪华,光环不再
最新销量数据显示,宝马前三季度全球累计销量为 179.59 万辆,同比增长 2.4%;其中第三季度全球交付 58.83 万辆,增幅达 8.8%。然而,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呈现反差,第三季度在华交付 14.71 万辆,同比微降 0.4%;前三季度在华累计销量为 46.4 万辆,同比下降 11.2%,中国也成为宝马全球唯一出现销量下滑的市场。
梅赛德斯 - 奔驰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。该品牌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 52.53 万辆,同比下滑 12%;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 160.16 万辆,同比下降 9%。尤为突出的是,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同比大幅下降 27%,为 12.5 万辆;前三季度在华累计销量为 41.8 万辆,跌幅达 18%,中国仍是其全球市场中下滑最为严重的市场。
保时捷同样未能幸免,前三季度全球交付 21.3 万辆,同比减少 6%。在其关键市场中国,累计销量仅 3.2 万辆,降幅达 26%。奥迪前三季度全球累计销量为 119.11 万辆,同比下滑 4.8%,其中三季度全球销量 39.71 万辆,同比下降 2.5%。奥迪方面,并未公布在华销量表现,但通过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的销量表现,大致能看出奥迪在华销量有所回暖:一汽奥迪前三季度销量为 5.8 万辆,同比增长 13.5%;上汽奥迪 9 月终端销量 5700 辆,同比增长 90%。
图片来源:蔚来汽车
与传统外资豪华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本土新能源豪华品牌正迅速崛起。2020 年,BBA 在华合计销量约为 227.8 万辆(含进口车),占据整体市场九成市场份额,而到 2024 年,中国新能源品牌在这个领域的份额从早两年的个位数涨至约 20%。今年以来,问界、蔚来等新势力品牌月销量屡创新高,持续冲击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根基。
面对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,传统外资豪华品牌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策略。终端市场涌现"五折马、六折豹、七折虎"现象:宝马 5 系部分车型优惠超过 15 万元,落地价进入 30 万元区间;奔驰 C 级终端降幅超过 40%;保时捷卡宴、帕拉梅拉等车型最大折扣可达七折。然而,大幅让利并未能遏制市场份额的流失。
格局的重塑还体现在销售渠道方面。曾经依靠传统豪华品牌"躺着赚钱"的经销商正集体转型,陆续终止部分品牌授权,转而投向国产新能源豪华品牌。去年,宝马全球首家 5S 店停业,天津最大奥迪 4S 店关闭;今年初,保时捷宣布计划到 2027 年前将中国经销商数量压缩至约 100 家;梅赛德斯 - 奔驰也计划在 2025 年前关闭超过 100 家低效传统 4S 店,并尝试新能源直销模式。
面对市场环境的剧变,传统外资豪华品牌正在加速推进电动化战略与本土化布局。宝马、奔驰、奥迪的新一代平台与技术相继亮相,试图在技术上逐步追赶特斯拉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。各品牌也通过加大本土研发投入、深化与本地伙伴合作等方式,积极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节奏。
加速落子,打响"反攻战"
曾几何时,以 BBA 为首的传统外资豪华品牌凭借高筑的价格壁垒与强大的品牌光环,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似乎无可撼动。然而,潮水的方向已经改变。
在 20 万至 30 万元价格区间,极氪、特斯拉 Model 3/Y 等车型凭借更强性能或更高性价比,让 BBA 的入门级轿车和 SUV 不再是年轻人接触豪华品牌的"唯一选择"。战火迅速向上蔓延,在 30 万元以上的核心腹地,蔚来、理想、问界等品牌以更优的空间体验、更智能的座舱与更贴心的用户服务,直接争夺 BBA 的传统核心用户。甚至在 70 万元以上的超豪华领域,蔚来、比亚迪仰望、尊界等中国品牌旗舰车型,也已开始挑战曾经高不可攀的德系顶级产品。面对这场全方位的"围攻",外资豪华品牌不再固守陈规,而是以一场空前密集的产品反击,宣告他们的回归。
随着"唯一豪华选择"光环逐渐褪色,外资品牌必须在竞争白热化的入门豪华市场中,以诚意与实力正面对决,竞争核心也已从单一产品转向整个技术平台的体系化对决。
梅赛德斯 - 奔驰推出的纯电 CLA 车型便是一个明确信号。该车基于奔驰 MMA 平台打造,已于 11 月 5 日上市,以 24.9 万至 29.9 万元的定价果断切入被业内视为"最卷"的 20 万至 25 万元细分市场。值得关注的是,这款车并非简单的全球车型导入,而是由中国团队深度参与研发,首次搭载自研的 MB.OS 全新架构,并集成与 Momenta、字节跳动等本土科技公司合作的智能驾驶系统及 AI 大模型虚拟助手。其直接竞争对手锁定为特斯拉 Model 3、小米 SU7、极氪 007 等一众车型。这意味着奔驰正在放下身段,以深度本土化的智能科技为武器,试图在这一失守的阵地重夺话语权。
此外,奔驰还亮出其全新 MB.EA 纯电平台,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全新纯电 GLC 已于 2025 年 9 月在慕尼黑车展前夜全球首发,支持 800V 高压技术与 eATS 2.0 电驱系统,据悉,该车是奔驰未来三年最强电动产品攻势的开端。
全新纯电 GLC 同样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专属优化,拉长轴距,配备本土化的智能驾驶与 AI 大模型等,计划于 2026 年上市。
在产品规划上,奔驰方面表示电动版 GLB 与 GLA 将于 2026 年亮相。
图片来源:宝马中国
宝马的反击基石是名为" Neue Klasse "的新世代电动车平台。作为该平台首款量产车,新世代宝马 iX3 集成了 BMW 首创全景 iDrive 系统、BMW 驾控超级大脑及大圆柱电池等核心技术,宣称续航里程突破 900 公里。
尤为关键的是,其中国专属版本进行了多项本土化改进,例如轴距加长超 100 毫米、座椅由上海研发团队专门开发等,另外还与阿里巴巴、Momenta 合作智能系统等进行本土智能化改进,据悉,该车海外版将于年底在欧洲启动交付,中国版将在年内亮相,并于 2026 年实现国产。
这款车不仅是一次产品更新,更标志着宝马下一代车型的全方位革新,其平台衍生的电子架构与控制系统将成为未来宝马车型的核心,意味着宝马正式迈进真正电动新时代。
奥迪的在华产品布局也主要围绕 PPE、ADP、SSP 等纯电平台展开。与保时捷协同开发的 PPE 豪华纯电平台,主要用于奥迪、保时捷等豪华品牌的中大型高端电动车型的生产,该平台首款中国专属长轴纯电车型——一汽奥迪 Q6L e-tron 已于 2025 年 8 月上市。该车采用全域 800V 高压架构,是奥迪品牌首款搭载华为高阶智驾方案的车型。这不仅是奥迪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落子,也开创了豪华品牌与华为深度合作智驾的先河,可见传统巨头在智能化浪潮中积极寻求外部顶级支援的务实态度。
此外,上汽奥迪推出了全新电动品牌" AUDI ",其基于 ADP 平台的首款战略车型奥迪 E5 Sportback 以中型豪华纯电轿跑的定位,切入 20 万至 30 万元价格区间,与蔚来 ET5T、小米 SU7、特斯拉 Model 3 等纯电车型展开竞争。
展望未来,由奥迪牵头开发的大众集团 SSP 平台被寄予厚望,作为可扩展系统平台,SPP 平台将集成电气和电子架构,可以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打造车型,同时确保品牌之间必需的差异化,另外,与 MEB 平台相比,SSP 的投资和研发成本预计将降低约 30%。
基于 SSP 平台的首款奥迪量产车 A4 e-tron 计划于 2028 年问世,将搭载 800V 快充、超 700 公里续航及高级别自动驾驶硬件预埋等先进技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奥迪的智能化探索并未将燃油车排除在外。上汽奥迪 A5L Sportback 作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高端燃油车型,突破了燃油车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技术壁垒。此项合作后续将覆盖一汽奥迪基于 PPC 豪华燃油智能平台、PPE 纯电平台的产品线,展现出奥迪在全系产品中推动智能化的决心。
保时捷方面,基于 PPE 纯电平台打造的纯电动 Macan 和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Taycan 4 已经就位,备受瞩目的全新纯电动 Cayenne 将于 11 月 19 日全球首发,并计划于 2026 年上市销售,该车基于 PPE 平台打造,采用 800V 高压电气架构。
纵观此番传统外资豪华品牌的产品布局,其意义远不止于争夺市场份额。首先,这些重磅新车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品牌形象的重塑;其次,产品是技术战略的载体,无论是宝马的 Neue Klasse、奔驰的 MB.EA,还是奥迪的 PPE 与未来的 SSP,这些新平台是未来产品成本、性能与迭代速度的根基,其成败关乎品牌的长远竞争力。最后,这些产品承担着维系盈利基盘与探索新路径的双重使命,既要稳住基本盘,更要开拓增长点,为品牌的转型赢得时间与资源。
本土化智能,重夺市场的杀手锏?
在燃油车时代,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,更像是一种"技术输出"加"全球产品导入"的组合。凭借技术积淀和品牌效应,将全球车型稍作调整引入国内,便能赢得市场拥戴。然而,当电动化与智能化以"中国速度"席卷而来,这种居高临下的模式逐渐开始失效。
现如今,外资豪华品牌正在进行"技术输出者"到"技术合作者"的角色转变。外资品牌清醒地意识到,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这两大决定未来体验的核心领域,仅靠自身原有研发体系与节奏,已难以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节奏。携手中国科技企业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路径。
宝马的布局呈现多线并进态势。在辅助驾驶领域,与 Momenta 共同开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以实现全场景、点到点领航功能,该方案预计自 2026 年起装备于宝马在华新车型。在智能座舱方面,宝马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和 AI 语音助手。此外,宝马还接入华为鸿蒙生态,引入数字钥匙与 HUAWEI HiCar 等服务。
奥迪方面,在重要车型,例如燃油车 A5L 和纯电车 Q6L e-tron 上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,另一方面,奥迪也与 Momenta 合作,将其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。通过多元化合作的模式,奥迪期望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,以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保时捷则与博泰车联深度合作,打造由中国团队主导的"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"。
梅赛德斯 - 奔驰的投入则更进一步,不仅与 Momenta 联合开发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还斥资 13 亿元入股千里科技,成为其第五大股东,强化对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可控性和多元性。
为弥补智能座舱交互体验差距,奔驰与亿咖通、星纪魅族合作,将把 Flyme Auto 车机系统引入其中国车型序列,首款搭载车型预计于 2027 年落地。
图片来源:上海虹桥
如果说本土化合作是技术在"软实力"方面的快速补强,那么研发体系的深度扎根,则是夯实本土化战略的"硬根基"。过去,外资豪华品牌在华研发中心多承担适应性改进与验证工作,如今则被赋予了核心研发职能且拥有决策自主权。
例如保时捷落户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,是保时捷在德国总部之外的首个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,被赋予涵盖研发、采购与质控等关键环节的高度自主权。这种新模式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,使原本需数年的周期大幅缩短至数月。
这一系列从技术革新到合作,再到本土化研发的变革,最终都将精准投射到产品本身,而产品能否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出重围,还有待时间的检验。
结语:
从昔日的市场主导者到如今的积极求变者,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正进行着一场"反攻",这场"反攻之战"结局尚难预料,但已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:在现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,任何外资品牌都无法再仅凭过往荣耀安享太平,唯有以硬核产品力、深度本土化和前瞻技术布局来找到自己的"回归之路"。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